抓娃娃机里的“娃娃”岂能来路不明 | 新京报快评

妮娜妮娜 影片新闻 2024-07-17 39 0

由于抓娃娃机带来的丰厚利润,行业“内卷”程度与日俱增。

抓娃娃机里的“娃娃”岂能来路不明 | 新京报快评

▲资料图:某市市民玩抓娃娃机抓取心仪毛绒玩具。图/IC photo

文|南木

在商场、超市、电影院等各类消费场所,抓娃娃机和里面颜色鲜艳、样式丰富的毛绒玩具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。不少消费者在逛街的时候,也乐意抓一把“娃娃”,如果运气足够好,就能把抓到的玩具带回家。

然而,据多家媒体报道,抓娃娃机里的“娃娃”很可能是“三无”产品。不少抓娃娃机里的玩具没有品牌和生产厂家标识、没有质量合格证、没有适用年龄标注,围绕抓娃娃机的消费投诉举报也日益增长。

抓娃娃机的“娃娃”质量堪忧,威胁着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。要知道,不少参与抓“娃娃”游戏的还是未成年人,他们抓到玩具以后不仅会时常把玩,还可能放在床头、桌面等长期接触的地方,“娃娃”的任何质量隐患都可能给他们造成伤害。

比如,有的“娃娃”缺乏适用年龄标识。低龄儿童玩耍时,可能误吞内部小零件,也可能误伤自己。如果产品质量本身就不合格,做工过于粗糙,这类伤害的风险无疑将成比例增加。

再比如,有的毛绒玩具可能存在有害物质。此前,就有媒体报道路边摊的毛绒玩具存在甲醛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。有专业人士指出,在毛绒玩具生产过程中,面料使用的染料、固色剂、黏合剂等,都可能含有甲醛。如果孩子与甲醛长期接触,日积月累就会产生致癌风险。

目前,市场上的抓娃娃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经营模式。一种是连锁品牌经营,品牌方不仅向经营者提供抓娃娃机设备,还负责玩具的进货甚至品牌IP,相对而言比较正规,即便出了问题也容易实施监管。

另一种则是个体经营者购买抓娃娃机以后,自主进行玩具采购,为了压缩成本、提高利润,他们更趋向于采购低价玩具,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自然更大。有媒体调查时发现,质量差一些的“娃娃”,商家两三元就能采购到。

由于抓娃娃机带来的丰厚利润,行业“内卷”程度与日俱增。如今,这条赛道已显得过于拥挤,一些经营者采取廉价运营策略,但其风险和后果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。为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,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迫在眉睫。

尽管毛绒玩具尚未列入强制性3C认证,但并不代表安全可以忽视。对于儿童玩具安全,有关部门已出台专门国家标准GB6675,涵盖了玩具的机械物理性能、易燃性、化学性能、电气安全、卫生和辐射防护等多个方面的安全要求。抓娃娃机提供的玩具,也一样要遵循国家标准。

此外,一些抓娃娃机提供的玩具,也暴露出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。今年3月,上海市徐汇区一商场内的抓娃娃机里的盗版草莓熊被扣押,经营公司在未取得版权方许可的情况下发行其作品,相关机关依法予以停止侵权行为,作出警告、没收侵权复制品并罚款8000元的行政处罚。类似“山寨娃娃”,往往也是质量不合格的重灾区。

作为一种受市场认可的娱乐活动,“抓娃娃”连接着上下游产业,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。如今,行业应尽快告别“野蛮生长”,努力赶上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入融合的大潮,诞生一批公众认可、质量过硬、具有原创实力的IP品牌。

撰稿 / 南木(媒体人)

编辑 / 迟道华

校对 / 张彦君

喜欢0发布评论

评论列表

发表评论

  • 昵称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